《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

时间:2024-02-23 10:40:42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1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后,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颇深。

整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探究思考: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课伊始,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块长方形菜地:①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块菜地一周的长度都含有哪些边?请你边说边用手比划一下;请你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②请将这块长方形的菜地画在纸上。

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看、想、说、画”,完成了知识构建的“感知、建模、内悟”,形成了空间与图形学习的“由形象到具体到再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认识了“长方形的周长”。

二是探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1、如果分别用6cm、4cm表示你刚才所画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你将会怎样计算它的周长?(要求:想清楚,再说一说,先别写。)

2、放手让学生去计算。

至此,学生们都已经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胸有成竹,非常清楚了,所以都很顺利,兴致也极高了。他们在互相探究、思考、讨论并写一写的过程之中都有了各自的体会与理解,大致有以下的四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按顺序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②6+6+4+4=20(厘米)(先用长加长、宽加宽,再加起来)

③6×2+4×2=20(厘米)(6×2表示长方形的两条长,4×2表示两条宽,算出它们的和,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④(6+4)×2=20(厘米)(6+4是表示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是这个长方形周长的一半,乘于2是整个长方形的周长)

三是探索优化计算方法:请同学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对比,看看你是否对这四种方法都有所理解,再想想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以后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选用哪一种方法来计算。

四是拓展练习。(略)

我的体会:

一是知识的形成不应是给予,而应是探究获取。以前教学这个内容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学生死记公式,那么,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二是倡导算法多样化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对于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既然有的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其道理非常明显,如果是学生们能总结出适合于自己的最好记、又实用的计算方法,那才是最有用的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2

今天晚上翻看了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这本书,看到第95页上所讲的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时,感受颇深,感觉说到自己的心里去了。是的,由于领会不深,有的学生只会套用公式来算(当然,大部分教师已经不再让学生死记公式了),这在后面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得到了验证。特别是当学生学习完长方形的面积时,概念不清的同学更是混为一潭。因此周长的概念的清晰掌握就尤为重要。个人认为可以有以下的对策:

一、活动操作,领会概念。

先教学度量周长。从不规则的图形入手,如绕着花坛走一圈;几个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图形;用线围出树叶的周长再拉直来量。或用小棒围图形;用一根铁丝围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再比比周长,在这些活动中领悟周长的概念,明确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二、实验记录,探索规律

新鲜的、未知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兴趣,学生在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规律。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在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黑板上的三个长方形,自己想办法求出他们的周长(每个格子都是1厘米),并记录结果。交流时发现,学生在算了前面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后,再也不用将第三个图形再四个边都量了,大部分的同学都只量出一个长和一个宽,于是算法就出来了,四条边相加求和;算出一个长和一个宽的和再乘2;两个长加两个宽。由于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找算法的,算法的规律显而易见。还有明知道这里有比较简便的求法,但在这里不要特意的优化算法,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不要奢求所有学生都一样。否则就会出现背公式的现象。他的后果,相信所有的一线老师可能都品尝过。

反思后的收获: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要改变教师讲多做少的习惯,让学生多做数学实验,经历知识的获得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将复杂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思考怎样计算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分小组交流,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方法的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最后得到最简便的方法,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想法,发散自己的思维。最后,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引导他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基本概念练习,为后进生理清思路,第二层次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为中等生准备的,练中明白周长概念,熟悉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延伸。旨在提高性练习。保证优等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还是留有遗憾,在学生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时,应该加以讲解总结,从而把每种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了解清楚。而且,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时可以形式再多样一些,吸引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因此,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学会因材施教,增强自信心,投入更多的教学热情带动学生学习数学。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4

在本节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李田芳老师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能够立足于以学生的主体发展的教育规律,尽可能让学生在全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让学生大胆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为主线,让学生边看、边说、边想中解决数学问题。

按传统的教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李老师是从“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以手中的简易课程资源让学生去观察、测量,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是难能可贵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并没有采用课件,而是以长方形的纸片及数学教科书的封面用手绕着这些有规则的图形行走一周的情境,让学生观察行走时的路径,来感受“绕一周”的含义,从而引发了学生强烈探究数学的欲望,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但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假如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算理的话,教学效果会更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从而及时反馈信息。

总之,整节课体现了数学的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紧密,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验数学、不断提升数学的应用能力。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更应该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习者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有的利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进行研究,在方格纸上,数出或者计算出图片的周长;还有的用尺子量出各个边的长度然后相加;还有的只量出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只量出正方形的一条边的边长,然后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一点在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应该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方面。我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交流展示过于仓促。在全班交流过程中重要方法没有充分得到讨论,正方形周长学生小组推导后只汇报了结果,没有让学生汇报研究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没有充分的领会,自己遇到问题后的灵活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