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⑵ 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⑵ 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 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2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情节
三、别出心裁读课文
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落“变形”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 ……此处隐藏25838个字……p>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读一读写一写 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3、齐读的要求,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